新聞中心
開發中藥上品 拓展綠色產業鏈 ——《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2021)》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楊舒吟 | 藍曉峰
- 來源:原創
- 發布時間:2021-12-21 11:17
- 訪問量:233
【概要描述】2021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產業信息發布會上,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耿副研究員做了報告發布匯報,發布了由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制的《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2021)》。
開發中藥上品 拓展綠色產業鏈 ——《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2021)》
【概要描述】2021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產業信息發布會上,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耿副研究員做了報告發布匯報,發布了由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制的《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2021)》。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楊舒吟 | 藍曉峰
- 來源:原創
- 發布時間:2021-12-21 11:17
- 訪問量:233
“杜仲中藥產業發展應以重點中成藥產品價值提升為牽引,以臨床價值和科學價值為基礎,以培育大品種、大企業為手段,打造成百億大產業“。2021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產業信息發布會上,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耿副研究員做了報告發布匯報,發布了由中國中藥協會杜仲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制的《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2021)》。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中藥資源,有超過兩千年的藥用歷史,《神農本草經》將杜仲列為上品。杜仲具有中益精氣、強筋骨、安胎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癥。杜仲健康價值獨特,文化價值突出,而且杜仲也在橡膠、日化、食品、飼料等領域廣泛應用。杜仲全身都是寶,是探索全產業鏈綜合開發的典范資源,發展杜仲產業有利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經濟優勢、市場優勢。2016年12月20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全國杜仲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杜仲規劃》),標志著我國杜仲產業進入國家規劃層面,杜仲產業發展即將進入快車道。
目前我國杜仲人工栽培產區廣泛分布在四川、貴州、陜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27個省,種植面積約600萬畝。
在目前已上市的9985個中成藥品種中,組方含杜仲的共有220個,占2.20%,其中有94個品種為全國獨家品種。組方含杜仲的中成藥主要分布在內科、骨科、婦科、眼科、外科用藥等領域,其中內科用藥129種、骨科用藥21種、婦科用藥30種、外科用藥4種、眼科用藥3種、其他類用藥33種。組方在6味藥以下的僅有復方僅有7個品種,單方制劑僅有全杜仲膠囊一個品種。全國共有638家醫藥生產企業生產含杜仲的中成藥產品,分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杜仲全身都是寶,作為食用、藥用范圍廣泛的“植物黃金”,杜仲樹皮、葉都可以開發成為保健食品。我國杜仲產業已經形成了杜仲葉、杜仲皮的藥用成分提取,杜仲膠的生產,杜仲保健食品、食品、飲料等全面開發的局面。2020年1月,國衛食品函〔2019〕311號文件將杜仲葉等9種物質納入“藥食同源”生產經營試點工作。杜仲葉納入“藥食同源”管理后,有利于使其保健作用惠及更多民眾,以杜仲葉為原料的食品可以更便捷地進入超市、飯店、養老養生會所及旅游市場,拓展了杜仲提取物食品市場,助力杜仲健康食品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杜仲產業兼具產業扶貧、鄉村振興與全產業融合的多重社會價值,綜合效益逐步顯現。
發展杜仲健康產業,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脫貧攻堅、工業化產業升級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推動杜仲健康價值提升,促進產品開發,強化行業規范,推動杜仲大品種大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3月,中國中藥協會成立杜仲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杜仲專委會”)。杜仲專委會搭建產學研結合交流平臺,持續推進杜仲研究的系統化、整體化,促進杜仲合理使用的規范化,帶動杜仲新藥與新品種的研發,推動現有品種質量技術標準的深度開發。連續2年組織中國杜仲中藥創新發展論壇,杜仲中藥產業逐漸引起各方關注。
當前,我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與杜仲的傳統健康價值與文化優勢發揮還有很大潛力。為全面總結梳理我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趨勢,杜仲專委會組織編寫《中國杜仲中藥產業發展報告》。編制并發布杜仲產業專題研究報告,進一步明晰產業現狀、厘清瓶頸問題、探尋策略路徑,是落實《杜仲規劃》的具體舉措。報告通過梳理杜仲的發展歷史、分析產業現狀、研判發展趨勢、提出政策建議,強調杜仲中藥產業發展以重點中成藥產品價值提升為牽引,重點圍繞骨質疏松、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疾病,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以臨床價值和科學價值為基礎,以培育大品種、大企業為手段,將我國杜仲產業打造成與銀杏葉、石斛規模相仿的大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杜仲綜合開發。報告的發布,將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指導企業發展、深入科研、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和培育品牌等提供參考。
該報告擬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目前已完成初稿,進入修訂、校對階段。預計2022年出版面世。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